6 min read

當不懂看圖表的人告訴你大部分COVID-19死者「只是死亡時體內帶著新冠病毒」

當然唔好信啦。

讀到順勢療法「醫師」黃偉德的Facebook帖文,附上一張頗為誤導的統計圖表,雖然帖文最後附註指「文章今早發佈後,發現原圖表因沒有將個案及死亡數字的scale調校,不太適合用以詮譯兩者關係,更不能以此說明兩者之間的沒有關係」,但黃偉德未有修改原文,繼續誤導讀者。

例如首兩句正是︰

美國有人列出確診個案數字(圖中藍色),相對於死亡數字 (紅色),發現明顯沒有關連。這是甚麼意思?

理論上,確診個案高,死亡數字也會上升,但實情並非如此。

以下先貼黃偉德附上圖表的高像素版本︰

圖片來源

圖中個案數字和死亡數字使用相同尺度,而死亡個案僅佔整體個案一小部分,就算死亡數字的相對變化跟整體個案相若,在這種呈現方式下亦難以察覺。

另外,雖然黃偉德事後認錯,一開始竟然可以單憑這張圖表宣稱死亡數字跟確診數字「明顯沒有關連」,足以說明他的水平如何——更何況認錯後又不改正。

如想了解實際情況,可以看看The COVID Tracking Project圖表比較確診與死亡個案七天平均線的趨勢︰

圖片來源

黃偉德又指︰

「個案死亡」數字,也可以死前死後,隨時將死因安放在不同分類,中風、心臟病、癌症,抑或放到新冠病,現今世上大部份數字都只是「死亡時體內帶著新冠病毒」,而非「死於新冠病毒」。

Factcheck Lab個多月前關於一張「COVID-19路線圖」陰謀論的事實查核文章已經指出上述說法錯誤︰

「COVID-19路線圖」第二點指媒體把「死亡時患有COVID-19」的人視為「因COVID-19而死」,以及即使大部分COVID-19患者沒有症狀、只有輕微症狀仍然報導,認為這是激發民眾恐懼的手段。

然而,世衛有關COVID-19死亡個案定義的指引中,明確排除了與COVID-19無關的死因(例如外傷)、其他疾病(例如癌症)以及可能引起病人嚴重症狀的已知疾病。根據這個定義,一個如果一個只有輕微症狀的COVID-19患者因其他理由死亡,不會算作COVID-19的死亡個案之中。

而且假如COVID-19並非大量死亡個案的真正死因,整體死亡數字變化當中應有跡可尋。不過,根據《自然》(The Nature)對多個國家死亡數據的分析,今年美國、英國、南非和秘魯等國家的死亡數字比過往高出不少,COVID-19明顯為原因之一,亦有部分額外死亡個案可能受疫情影響。圖中指控死亡數字被誇大的說法,不符合上述證據。

黃偉德宣稱︰

各地政權繼續以「無病徵傳播者」去唬嚇人民、破壞人民間的信任、推動檢測、社交距離令、口罩令、以及種種的人民監控,都是不道德的國家行為。

人民、媒體、醫生、代議士,支持、互相舉報「拒絕防疫」者,也是為[謊]言統治去搖旗吶喊。

當然一個順勢療法「醫師」說這些話,毫不令人意外。上述的事實查核亦已指出︰

另外,雖然的確有感染COVID-19的患者並無任何病徵或只有輕微症狀,這並不代表他們的個案不值得關注,因為COVID-19是傳染病,只有輕微症狀也可以傳播病毒,即使個案數字並非完全準確,仍然有助大眾以及當局理解疫情發展。

在疫情初期、大家都不了解的情況下,自然要小心處理無病徵感染者,而且要掌握準確數據也有一定難度——例如要區分感染者到底是無病徵抑或未出現病徵。此外,無病徵感染者也不一定完全沒有傳播風險,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自然》上個月的報導

香港政府的防疫政策固然令人質疑,我亦不同意互相舉報(令人缺乏信任的制度對抗疫有害無益),但大家同樣須提防那些連基本醫學常識都沒有的另類療法「醫師」。叫人放任病毒流傳增加醫療系統負荷的事情,我就做不出了。

相關文章︰

學好英文再講流感——素人父母誤解特敏福副作用
這句說的是流感在患者身上可能引起的問題,不是特敏福本身的副作用。
隨手點評反疫苗(親傳染病)分子的Facebook帖文
那1500宗急症室個案發生於2004至2005年,全部是兩歲以下曾服用有關成藥的兒童;而那123宗死亡個案則橫跨幾十年,死者為6歲以下兒童。

最後附上黃偉德的帖文截圖︰

(原刊於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