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min read

要判斷死亡跟疫苗的因果關係,必須看整體數據

應對比曾接種與未接種疫苗的相關死亡率,看看接種疫苗的群組死亡率是否較高。
要判斷死亡跟疫苗的因果關係,必須看整體數據
《The PHD Movie 2》電影截圖

上月底香港政府展開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苗接種計劃,最先開始使用的是科興疫苗。科興疫苗在審批時已因第三期臨床實驗數據尚未於醫學期刊刊登60歲以上群組保護率數據不足而引起爭議。

計劃開始後,陸續出現接種疫苗後死亡的個案。根據《立場新聞》整理的數據,科興與BioNTech的疫苗至今分別有7宗及1宗接種後死亡個案,另外分別有3宗及1宗接種後中風個案。目前科興疫苗的「平均甩底率」(預約接種後不出現)為31%,明顯高於BioNTech疫苗的8%(數據同樣來自《立場新聞》)。

當出現接種疫苗後死亡的新聞,攸關切身安全,自然會引起市民關注及擔憂。香港政府在民望極低的情況下,應該盡力用各種方法取得市民信任,包括公開數據。關於疫苗數據方面的問題,可以參考公共衛生研究社的〈新冠疫苗詳解(3):何謂有效和安全的疫苗,以及公開疫苗數據的重要性〉

撇除政府未獲足夠市民信任的問題外,我們也需要小心判斷接種後出現不良事件與疫苗的因果關係。

容我先強調一點,本文並非要說明接種科興、BioNTech疫苗後死亡的事件是否有關,純粹想講述判斷疫苗與不良事件的因果關係時一項非常簡單而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能單看發病或死亡個案,而是要比較預期發病/死亡率——沒有疫苗下仍會出現的病例和死亡個案比率。

就接種疫苗後出現的死亡個案,政府的專家委員會目前的結論都是「初步認為沒有直接關係」或「待取得解剖報告後評估」。接種疫苗與相關死亡事件的因果難以判斷,原因是人體很複雜,如果沒有已知引起不良反應的機制,只看單一個案未必有足夠證據肯定因果關係;若要判斷疫苗與不良反應無關就更難,因為要排除各種疫苗增加風險的成因。

較好的方法是觀察整體數據,對比曾接種與未接種疫苗的相關死亡率,看看接種疫苗的群組死亡率是否較高。假如死亡率顯著增加,我們就有較好的理由相信疫苗會增加死亡風險;相反若死亡率相若,我們就先不用太擔心。

嚴格而言,即使發現疫苗沒有增加死亡風險,我們亦無法確保接種疫苗後的死亡事件與疫苗完全無關,但對比數據後再作判斷的推論過程如下︰

  1. 假如疫苗會增加死亡風險,數據上應能夠反映出來;
  2. 數據未能反映疫苗增加死亡風險;
  3. 所以疫苗未有增加死亡風險。

這與不仔細查看後便說「無證據顯示兩者有關」有很大分別。

早前何栢良教授在Facebook也發文解釋,只要越來越多人接種BioNTech疫苗,就必然會出現更多「生老病死事件」,要判斷兩者是否有關,應對比未接種人士的相應比率,政府提供有關數據有助減少失實訊息。(原連結已失效,網上有人轉載了何的帖文。)

不幸的是,如此符合統計常識的建議竟受到KOL批評

見倒何柏良為咗幫疫苗致死辯護,拉埋啲長期病患同自然死亡率一齊講,嘗試講到「打唔打疫苗都有人死架啦、打鹽水都可以嚇死架啦,所以話打疫苗會打死人根本係虛驚一場」,真係好撚好笑

喂如果真係依你呢套邏輯,咁有無染到武漢肺炎都有人自然死亡架啦、都Keep住有長期病患死架啦、都有人嚇死架啦,咁你係咪即係認同陳雲,覺得武肺其實只係弱感冒呀?

我覺得你抱持咩立場係唔緊要,但咪撚為咗Justify一樣嘢,就走去雙重標準搬龍門囉,呢樣嘢真係不論黃藍、由專家去到盲毛黃標kol,無一倖免

何栢良純粹不希望自然發生的疾病、死亡事件被用作宣傳反疫苗的失實訊息,然而只要認真看過他的建議,便知道若疫苗會增加若干疾病或死亡風險,對比數據後反而會更清楚顯示出來,這樣又如何「幫疫苗致死辯護」呢?

而把何栢良建議跟「弱感冒」一說拉上關係,更顯得這位KOL完全不懂。有陰謀論者宣稱COVID-19的死亡個案「只是死者身上帶有病毒」,並非因為COVID-19而死,這種說法除了忽略COVID-19死亡個案的定義外,也忽略了死亡數字高於預期死亡數據,對比兩組數據反而證明了COVID-19的危險。

實際上這不是雙重標準,而是相同標準,無論對待科興抑或BioNTech疫苗,都應該用這種方法衡量風險。

另外,《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中文版一篇報導中,出現以下段落,同樣有一些問題︰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早前曾指出,英美每5至10萬人接種復必泰(BioNTech)疫苗後,亦會有一宗死亡個案,反映存在自然死亡機率,不過,香港至今有16.6萬人接種了疫苗,已有7人死亡,即每2.4萬人接種後便有一人死亡,比率偏高。但孔繁毅只是把數據與香港的心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比較,認為數字「暫時未有不尋常」。

何栢良提出英美的數據,主要是為了對比預期死亡率,但報導的寫法變成應預期每5至10萬人接種BioNTech疫苗後就會有一宗死亡個案般,因此記者錯誤以此數字跟香港的情況比較,得出每2.4萬人接種後便有一人死亡是「比率偏高」的結論。

實際上,記者應該比較的不是英美數字而是香港相應比率,在報導中較恰當的做法卻被描述為「孔繁毅只是把數據與香港的心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比較」。

我擔心如果社會上有部分人未能夠明白這種衡量風險的方法,對個別疫苗的合理懷疑和擔憂有機會變成不合理的反疫苗傾向。

(原刊於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