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min read

當「相信病毒99.9%來自實驗室」的物理學家發表可疑「研究」,記者應小心報導

記者須協助讀者判斷分析,而非只求流量。
當「相信病毒99.9%來自實驗室」的物理學家發表可疑「研究」,記者應小心報導

2021年2月20日,香港《蘋果日報》刊出〈武漢肺炎|德科學家相信病毒99.9%來自實驗室 美基因學者稱中國不可信〉,報導提及德國漢堡大學(Universität Hamburg)物理學家維森丹格(Roland Wiesendanger)一項關於SARS-CoV-2(文中稱為「武漢肺炎病毒」)來源的「研究」,又指他「99.9%確信病毒來自實驗室」。相關Facebook帖文有超過1,200次分享,逾萬個反應。(按︰《蘋果日報》Facebook專頁已消失。)

《蘋果日報》Facebook帖文截圖

該「研究」以德文寫成,可在ResearchGate下載。我不懂德文,但多項跡象顯示這「研究」非常可疑。約一年前諾貝爾醫學獎的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宣稱病毒為人工合成,我寫過文章解釋為何可疑廣東話版本見此),今次事件也類似,我認為記者應該要有基本的判斷能力,不能看到著名科學家說話就不加懷疑直接報導,以免助長可疑訊息流傳。

注意本文不是要全面反駁維森丹格的「研究」,因為我不懂德文,那份研究也有上百頁,但我希望說明如何過濾一些誇張和明顯可疑的說法,不要過於輕信。Extraordinary claims require extraordinary evidence,證據不足的東西不要亂傳,否則流傳廣了,就會有更多人傾向相信(這現象叫做illusory truth effect),影響我們的判斷力。

物理學家研究病毒?

說實話,我當初被《蘋果日報》的標題騙了點進去看,因為我想知道到底是哪位科學家膽敢宣稱「99%肯定」。答案在該報導的第二段︰

德國漢堡大學(Universität Hamburg)的物理學者維森丹格(Roland Wiesendanger)去年進行研究,發現很多論點都指證病毒來自實驗室。他以沙士、中東呼吸綜合症等與冠狀病毒有關的流行病作比較,武漢肺炎疫情蔓延逾一年,仍未發現病毒從蝙蝠向人類傳播的中間宿主,顯示人畜共患病理論沒有合理的科學依據。

當發現是一位物理學家研究病毒來源,我們已經應該要小心。物理學家固然可以研究其他東西,但無論一位科學家如何出色,只要主題離開其研究領域遠一點,我們就難以判斷他關於該主題的意見有多可信。(經典例子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鮑林(Linus Pauling)大力推廣維他命C能醫百病。)

其實《蘋果日報》報導標題只用「科學家」也有點誤導,雖然沒有錯,但只要對比一下以下兩個標題就不難明白︰

  • 德物理學家相信病毒99.9%來自實驗室
  • 德科學家相信病毒99.9%來自實驗室

前者會令讀者稍為停下來想「為甚麼是物理學家?」而後者不會。

只有單方面聲音

整篇報導並無引述其他專家對維森丹格這項「研究」的評論,基本上只有單方面的聲音。報導下半部分是引述美國基因學者孟天行(Jamie Metzl)質疑世衛的調查,並指「認為實驗室外洩病毒並非陰謀論」,但與維森丹格的「研究」無關。

須知道維森丹格指「病毒並非天然形成」的說法在科學上極具爭議,這並非學界主流意見之餘,更有大量相關的陰謀論和可疑消息(例如「俄國確認病毒是人工合成」之亂),對這類議題的報導只呈現單方面聲音,從科學新聞角度做法極差(但問題也許在於這不是科學新聞)。

此外,一年沒找到中間宿主就宣稱「顯示人畜共患病理論沒有合理的科學依據」,邏輯上有點跳躍,那到底要花多少時間才合理?報導沒有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也沒有提供數字給我們參考。

報導最底的「法廣網/德國之聲」應為資料來源,相信是指《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及《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中文版的兩篇報導︰

《RFI》那篇報導的問題跟《蘋果日報》相同,但《DW》後半仍有呈現質疑的聲音︰

維森丹格的新冠病毒來自實驗室的理論在學術界立即掀起波瀾。漢堡大學經濟學教授丹尼爾‧蓋格爾(Daniel Geiger)對這樣的做法表示震驚。他寫道:「我不知道說什麼才好。如果把這樣的東西當作研究來兜售,我還如何教學生什麼是良好的科學實踐的標準?」

奧地利物理學家兼記者弗洛裡安‧埃格內(Florian Aigner)在推特上寫道:「維森丹格的文稿如此缺乏科學性。就算他的論斷是真的,就算新冠病毒真的來自實驗室,這一「研究」也是一大恥辱。裡面沒有加以討論的論點,而只是一堆網文紙屑。」

然而在《蘋果日報》的報導中還是看不見。

相比之下,就連以科學及醫藥新聞質素低落見稱的《每日郵報》(Daily Mail,請參考《維基百科》相關條目第4段首句)在報導道維森丹格的研究時,都在摘要附上一句 “But others have slammed his ‘research’, saying it has no scientific basis”,並在內文第4段提及︰

But others have slammed his ‘research’ — saying it is unscientific, relies on newspaper reports and YouTube videos as sources, and point out that he is not a virus expert.

《東方日報》的相關報導也提到︰

德國科隆科學媒體中心總編輯斯托洛兹(Volker Stollorz)卻反駁,森丹赫爾的文章引述許多有問題的資料來源,並不能及不應該稱作科學研究。威森丹赫爾僅指文章並非供科研界閲覽,亦承認沒有科學家根據支持。

即使這兩篇報導並沒有提出太多反駁理據,至少有嘗試呈現質疑聲音。我並非要求完全平衡的報導,例如在已有學界共識的議題中強行加入「另一方」的聲音,反而會變相推廣反科學立場,可是在如此具爭議且未有共識的議題上,應為讀者提供恰當脈絡。

並非科學研究

更離譜的是這項「研究」根本不是科學研究,連科學論文預印本也不是,它只是在ResearchGate網站上載的一個PDF檔案。

整份「研究」當中有大量全文抄錄再以顏色標記重點的內容,我沒見過這樣的學說論文,說實話極不方便閱讀(但我既然不懂德文就沒仔細看)︰

我當然不是說只有符合學術論文格式的文章才可信,只是當一位專業科學家以如此業餘的方法「發表研究」,很難令人相信他希望同行視之為專業研究——那至少在報導時不應強調他的科學家身份。

撇除格式問題,維森丹格這項「研究」引用的資料來源包括《大紀元時報》、《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外,還有一些頗為可疑的論文預印本,即未經同行審查、未在學術期刊刊登的文章,例如宣稱病毒是人工合成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的文章(II.7)、一個印度研究團隊指病毒跟HIV有「不尋常的相似之處」的文章(II.8,文章被批評後作者迅速撤稿,表明無意宣揚陰謀論),以及閆麗夢為作者之一、宣稱病毒是生物武器的兩篇文章(II.5及II.9,有關文章的問題詳見《紐約時報》報導,另外也不見文章引用這篇反駁閆麗夢的文章)。

此外,其中一個資料來源(IV.22)是份由《NBC新聞台》放上網的報告,卻未有引用《NBC》相關報導——此報導提及有關文件的可疑之處。

以上種種都令人懷疑維森丹格選擇性引用資料,令其可信程度大打折扣,當他說「99.9%確信病毒來自實驗室」就更值得懷疑了。

事實上,就連漢堡大學的英文版新聞稿也明言 “they do not provide any science-based proof”,雖然還是宣傳了維森丹格的「研究」,而漢堡大學的決定則飽受批評

後續報導

相信為《蘋果日報》報導資料來源的《RFI》和《DW》均有後續報導,前者提及維森丹格的「研究」被指不嚴謹,後者更明言「這篇研究報告不符合『研究』標準」︰

《RFI》那篇比較簡短,只能說是聊勝於無。《DW》的報導雖稱為「事實查核」,但文章重點在於解釋為何那份「研究」不符合學術標準而不可信,並非查核某項宣稱是否成立,格式方面亦未有提供完整資料來源,將之視作報導比較恰當。(為免誤會,容我澄清︰此處並非要為「事實查核」和「報導」分高下,我認為兩者目的及作用有別,查核維森丹格的「研究」恐怕不符成本效益,《DW》指出問題所在的做法較好。本文也不是事實查核。)

《DW》的報導我就不在此複述,有部分與本文內容重疊,建議讀者按連結看全文。

至於《蘋果日報》的唯一後續報導在2月21日刊登,題為〈武漢肺炎|中駐德大使館駁「病毒99.9%來自實驗室」 斥媒體炒作陰謀論〉,內文對維森丹格那篇「研究」的批評主要來自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的聲明,報導後段仍然繼續引述維森丹格的說法。考慮到《蘋果日報》多數讀者應不會支持中國駐德國大使館,這篇報導的客觀效果是繼續宣傳維森丹格的可疑「研究」。

順帶一提,《蘋果日報》這篇報導的刊出日期在《DW》那篇〈不能稱為”研究”的漢堡新冠研究〉後一天,當時只要稍為搜尋一下應可找到。

結語

本文已提及好幾宗類似的新聞,由印度研究團隊指病毒跟HIV有「不尋常的相似之處」諾貝爾獎得主宣稱「病毒是人工合成」超譯宣稱「俄國認證武漢肺炎是人工病毒」,都是迅速流傳然後沒太多人理會後續的解釋、查證和分析。假如每次都如此,我們不會有任何進步。

我無意針對《蘋果日報》,亦不是要為中國政府辯護,只希望大家對證據的要求能夠高一點,這樣才可保障我們沒那麼容易受騙,也不會被帶風向和轉移視線。

(原刊於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