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min read

憑甚麼漠視別人的觀影感受?

用「創作自由」稻草人遮掩閱讀及評論自由。
憑甚麼漠視別人的觀影感受?

陳玉勳執導的《消失的情人節》去年奪得金馬獎多個獎項,近日在Netflix上架後,引起電影情節侵犯女性身體自主權的討論。

我沒看過這電影,本來無謂多言,但見到導演的回應加上某專頁大放厥詞,就想留個記錄。不想浪費自己太多時間,所以可能寫得有點跳躣,如想看認真討論請參考文中相關連結。


整場討論的源頭應是魏琬容4月8日的Facebook帖文,形式為署名「普通女性觀眾」寫給電影主角阿泰的公開信,內容主要是向阿泰解釋,當女性遇上電影女主角的經歷會感到慌張及恐懼,以及強調應尊重女性身體自主權,不應把有關行為視作浪漫。

帖文有超過二千七百次分享,引起不少回應。魏琬容不過是講出身為女性看到電影情節的感受,沒有指控導演認同有關行為,也沒有提出應該禁止拍攝任何不當行為、要封殺導演等等,甚至留言中認同魏的人也多數是說類似「啊這是我感到不舒服的原因」的話,鮮有針對導演(我沒追看全部留言但找不到有),卻有些人立即衝出來說「戰爭電影都不能拍了」、「如果拍電影的目的是要讓觀眾感到舒服,那就不要拍好了」之類(感到電影浪漫的人不就很「舒服」嗎?也有人回應「如果只想看令人舒服的評論,那就什麼評論都不要看好了」)。

仔細一看,原來這應該是前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曾宣稱要告別臉書的舒琪,立此存照。

呱吉就「電影是否美化性騷擾行為」舉了一些例子去討論,心平氣和也不無道理,但我認為討論「應否拍攝不正確的內容」屬失焦——絕大多數情況下殺人不對,大家知道;拍攝殺人不等如導演認同殺人的行為,大家都知道。但當一名女性觀眾道出自己對電影情節感到不舒服的原因,就需要回答「應否容許導演拍攝不正確的內容」等她根本沒提出的問題,不正好說明她的經驗和感受如何被漠視?

有些人還是花時間回應了這問題,例如呂秋遠提到台灣女性被跟蹤及性騷擾的狀況;朱家安解釋電影描述性騷擾和殺人的分別;Vivian Wu也細心解釋「作品不一定需要在每一次描繪不道德行為時,都必須給出譴責和判斷」,但我們可以如何討論、思考故事背後反映的價值和想法。

假如看電影後只能夠給出「爽/不爽」、「喜歡/不喜歡」等回應,那當然不必深究這些問題,爽就好,喜歡就好,甚至會覺得有關討論太過學究、煩瑣。不過我猜任何稍為認真一點對待電影的人,都不容許自己僅能給出條件反射式的回應。電影以至各種故事,都能擴張我們的生命經驗,讓我們從不同視角觀看、理解各角色的經歷(電影不只是故事和劇情,此處不討論)。

《一一》電影截圖

而且觀賞任何作品,都不應是單向追查、尋求創作者的意圖作為「正確答案」,各種觀看、詮釋和評論作品的方式,都可以令作品更加豐富(當然可以有好有壞)。所以如果只是講述基於自身經驗的感受,就要被上綱上線至「政治正確扼殺創作自由」(別人才沒有說不能拍),其實非常吊詭——如此輕視一群人觀賞電影受的感受,限制閱讀方法,到底有多尊重創作?

既然提到創作者,就不能不提《消失的情人節》導演陳玉勳的回應。本來討論對作品的感受不是批評導演人格,而如果導演本身沒有相關經驗,因此不了解有觀眾覺得電影情節可怕、不舒服的感受,我尚且可以理解。可是他後來的回應有大量反面教材,例如「劇中角色講的話不代表是編劇導演內心要講的話」(上面已說了這是轉移焦點)、質疑為何現在才批評(有人就是最近才看到,有人之前沒想到要說,不行嗎)、宣稱阿泰「如果腦中有邪念,比曉淇性感又漂亮的女生太多了,他真的不用只對曉淇下手」(所以全部性暴力受害者都一定「性感又漂亮」了)。

《(500) Days Of Summer》電影截圖

他還好意思說「我一直支持女權運動,不知來戰我幹嘛」(見下圖),最後還是搬出那個「創作自由」、「思想審查」的稻草人。

不少人如導演般強調阿泰的「單純」,其實背後也有值得探討的性別議題,可以參考周芷萱的評論,以下順便引用一段︰

相較於阿泰在故事中展現出對自己行為不妥之處的自覺,我倒覺得導演不停的用「童話」、「單純」、「本來劇組說要拍強暴戲但我沒同意」、「我也支持女權幹嘛來戰我」等說詞替這個故事辯護,這種作者本來已死但拼命想活的詮釋權搶奪,才是更讓人感到不快的事情。

關於整場討論的討論,亦可參考陳瑄寫女性評論的文章,另外她最近寫到其影評班的教學經驗也值得一讀


身為一個沒看過《消失的情人節》的人(讀到導演上述回應後沒太大興緻去看),讀了上面連結的文章,即使未必完全同意仍有得着。本來無甚高見不打算寫甚麼,但後來見到Facebook專頁「午夜翻牆」的奇葩帖文(截圖見文末),就覺得要記錄一下,以下引錄幾段︰

…我稍讀過一些台灣文人的fb文章,開始傾訴自己看片時電影如何令她們不舒服。我看過一兩篇都寫得很長,學術Jargon頗多,但明顯不懂藝術和電影,更不懂生命和愛情。

…但若是飽讀詩書的知識份子,這不是心地不好,就是讀壞了書。近年網上那些不愛電影但愛評論電影的女性主義份子,已很令人反感。他們愛評電影/流行文化,不過是因為電影多人討論吧了。

…與其讀令人變笨的書,倒不如去看一齣好電影,去談一場戀愛。
《Adaptation.》電影截圖

這位應該懂藝術、懂電影、懂生命和懂愛情的智者,似乎還是未能明白為何有女性觀眾感到不舒服、阿泰的「單純」反映甚麼現象之類。不過我信任讀者的閱讀能力,看上面連結就好,在此不贅。

我倒好奇為何懂那麼多東西的人看了那麼多電影、談了那麼多戀愛,仍然不知道自己的經驗非常有限,如此自信滿滿的漠視、貶低別人的感受(智者還搬出RBG教訓女性主義者呢),正好反映問題所在嗎?抑或智者嘗試身教「讀壞了書」的人,正所謂「誰不在網上亂up呢?」

《(500) Days Of Summer》電影截圖

我沒那麼厚面皮說自己「懂得愛情」,不過我不會因為喜歡一個人就認為對方完美無瑕,容不得別人有其他感覺,遑論批評。這不是甚麼生命大道理,相信不用看電影談戀愛,任何有正常社交能力的人都會明白。待人如是,看電影如是。

《賭神》電影截圖

「午夜翻牆」原文截圖︰

(原刊於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