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min read

袁國勇並無「打疫苗就唔會死」的意思

袁國勇發言意思明顯不是「打了疫苗就不會死」。
袁國勇並無「打疫苗就唔會死」的意思
《香港電台視像新聞》Facebook直播影片截圖

袁國勇教授於1月12日到北角楓林花園第3期調查後,建議市民可以配戴兩個外科口罩,引起質疑反駁(還有抽水)。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要增加口罩的保護力,其中一個方法的確是戴兩個口罩——但是先戴外科口罩,再加一個布口罩,既可以加多一層防護,亦可令口罩貼緊——同時不建議戴兩個外科口罩、或者N95口罩之外再戴口罩。

事後袁國勇已迅速修正說法,與CDC建議相同,亦強調並非所有市民均須佩戴兩個口罩。不過,起初的錯誤訊息流傳加上反駁和大量抽水後,我懷疑到底有多少人接收到正確訊息。


在同一段發言中,袁國勇也呼籲市民盡快接種疫苗,《獨立媒體》的報導引述其言論中一句「香港依家死咗216人,全部都無打疫苗,打咗疫苗一個都無死到」,同時以這句話製作封面圖片。這句話引來梁啟智批評(梁已更新帖文指「《獨媒》的引文可能有斷章取義」,詳見下文)︰

梁啟智Facebook帖文截圖

記者陳珏明亦撰寫〈袁國勇昨稱確診死亡「全部無打疫苗」 九成六個案疫苗計劃開始前離世〉質疑袁國勇的說法︰

記者陳珏明Facebook帖文截圖

簡單整理一下,陳珏明的文章指袁國勇說法有幾個問題︰

  1. 死亡個案數字為213宗,而非216宗;
  2. 其中204宗個案的死亡時間在疫苗接種計劃開始之前,因此這些確診患者必然是無打疫苗下離世;
  3. 其他9名死者較為年長,不宜直接推論出「全部都無打疫苗,打咗疫苗一個都無死到」(這段我不太肯定其文意,如有理解錯請指正,但相信對以下討論無甚影響);
  4. 其他地方的數據顯示,接種疫苗可有效降低重症比率跟死亡率,但死亡率未有降至零;
  5. 海外數據顯示各款COVID-19疫苗均錄得注射後死亡的個案。

其中第4點正是梁啟智帖文的說法類似,我亦同意梁的帖文,但稍後再說,容我先指出陳文的幾個問題。

1. 詮釋問題

陳珏明把「香港依家死咗216人,全部都無打疫苗,打咗疫苗一個都無死到」這句話詮釋為「香港所有COVID-19死者均沒有接種疫苗,所以打疫苗就不會死」的意思(非引述陳文),但這是非常強的詮釋,甚至有超譯之嫌。這句話亦可理解為袁國勇純粹陳述香港的COVID-19死者均未有接種疫苗,我認為更為恰當。當然,陳亦正確指出其數字不準確,但相比之下只是小錯。

在批評或事實查核的時候,最好不要把對方的言論詮釋得太強,否則就會變了打稻草人。

2. 資料來源問題

即使採用較弱的詮釋,那句話仍有值得批評的地方,不過在此之前,我們應該先查看袁國勇有沒有這樣說。從陳珏明引用的文字判斷,他的來源應該是《獨立媒體》報導。

我參考了《香港電台視像新聞》的Facebook直播,在影片第8分47秒至10分28秒之間(見引言後影片)袁國勇的言論如下,注意第三段︰

咁最後要講就係,希望所有市民睇見而家香港嘅情況呢,盡快去接種疫苗,呢個係非常緊要。因為我哋都觀察到就係,如果你打咗疫苗,就算你感染到呢,你多數都係無乜病徵病狀,或者呢就算係有病徵病狀都好都係輕微嘅。而且呢個病體載量呢,就算開頭係好高都好啦,好快就已經跌喇。

掉返轉頭我哋見到你另外一啲病例呢,係無打疫苗嘅,佢哋通常嘅病徵病狀係嚴重啲,同埋佢哋個病毒載量維持一段幾長嘅時間。嗱咁呢個係唔好嘅,對於個病人本身唔好啦,對於佢個密切接觸者亦都唔好。咁所以為咗你自己同你自己嘅家人,請大家盡快去接種疫苗,呢個係非常緊要。

喺香港而家死咗216人到(望一望側邊)應該係,全部都係無打疫苗㗎,而打咗疫苗嗰啲暫時一個都無死到。呢個情況呢,喺其他國家,包括新加坡等等其他地區呢,都係有咁嘅情況,就係你打咗疫苗呢,你死亡機會係低好多,但係你無打疫苗呢,咁就好弊喇,咁亦都對你周圍嘅人感染到嘅機會呢亦都係大嘅。

咁我希望,所有市民睇見呢啲訊息、睇見我哋而家咁快已經第二個例嘅垂直傳播喺呢個大廈裹面,大家應該作出一個正確抉擇,多謝各位。
0:00
/1:41

由此可見︰

  1. 袁國勇似乎也不太肯定死者人數(我認為記錯這個數字是小事,他不是負責在記者會匯報的官員);
  2. 他原句有「暫時」一詞,而且之後也有提到「死亡機會係低好多」,意思明顯不是「打了疫苗就不會死」。

簡言之,袁國勇根本就沒有「打了疫苗就不會死」的意思。

3. 統計及推論問題

陳珏明在文中一再質疑某些數據能否推論出因果關係,最後一段卻犯下同樣錯誤,包括提及「海外數據亦證實,不論是那一個生產商的疫苗,均曾錄得注射後死亡個案」和「最少在香港現時亦錄得逾5000宗接種疫苗後異常事件的報告」。這兩句說話事實上並沒有錯,然而單純如此寫出來就可能誤導讀者,疫苗接種計劃開始至今都接近一年了,這種寫法實在不應繼續出現。

只要大量接種疫苗,就肯定會有接種後死亡及出現各種病症的例子,這是非常基本的統計常識。要判斷疫苗與某種症狀是否有關,其中一個方法是檢視數據有否異常、接種後特定病症有否增加,從而判斷是否與疫苗相關的後遺症。(可參考本人一年前的文章,不贅。)

另外那句括號中的「惟omicron變種病毒亦有同樣『效果』」也頗為危險,雖然暫時看來感染omicron變種病毒後症狀比delta變種病毒輕微,但不代表不會出現重症和死亡個案,而初步數據顯示接種疫苗仍然有助降低相關風險。況且感染病毒後會有傳播風險,不能只看對自己的影響。

袁國勇言論的真正問題

如果看上面引述袁國勇整段發言的話,其實問題不算太大,不幸的是最有問題那句被抽了出來當sound bite,所以我也寫一寫。

陳珏明的文章提到,213位死者當中絕大部分都是接種疫苗計劃開始前死亡,所以他們本來就不可能接種到疫苗。嚴格來說,要比較疫苗降低的死亡風險,最好當然能夠要對比相同時段中接種疫苗和沒接種疫苗者的重症及死亡個案比例,不過對比接種計劃前後的數字也可以提供一些證據,當然不能直接看死亡數字,分析時要再考慮接種率、感染數字和年齡性別等因素。

但既然袁國勇這句話並非用作推論,我認為真正的問題在於傳訊方面︰即使袁國勇只是在陳述事實(雖然216這個數字錯誤),這個說法還是會令人得到「打了疫苗就不會死」的訊息。更好的做法是以比率去講,令大眾(及記者)聽到時傾向從機率及統計角度去想(這是我同意梁啟智帖文的地方)。

話說回來,袁國勇的確提到接種疫苗後「死亡機會係低好多」,只是「打咗疫苗一個都無死到」一句成為焦點,原因可能是記者認為「216宗死亡個案全部無打疫苗」較易理解。

(原刊於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