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min read

我手動轉,你自行判斷

資訊環訊保護,你我有責。
我手動轉,你自行判斷

保護資訊環訊,你我有責

在一則Facebook帖文見到以下留言︰

事緣「豬心記者」在其Facebook專頁發了一則帖文(已刪),行文指向有示威者「被自殺」,文末附上近日不少人手動轉的「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28日屍體發現」列表,表示是「逃犯條例懸案一覽」。

其中一宗案件是一名4歲女童不幸墮斃,當時家中沒有成年人,整理香港自殺報道記錄的Facebook專頁「香港自殺報道資料庫」留言,截圖問了一句︰「想了解一下『家庭不幸』與『被自殺』有何關係?」

「豬心記者」的回應是︰

首先,我是整個「手動轉」資料悉數張貼出來,那名單是來自網友整合,並不是本人搜集資料而來,因此,當大家逐一看去年反送中「自殺」,傳聞「被自殺」及有懷疑個案屬甚麼類型事件,請自行判斷事件。

這有點不負責任。

我未有逐一細看這個表上的所有案件,以下並非討論這個列表是否可靠或過去大半年有沒有示威者「被自殺」,而是想講處理資訊的態度。

先講一個故事。

大約半年前,有人曾做過類似工作,整理了一個「返送中至今自殺人士紀錄」(不是我寫錯,原本就打錯字)的Google試算表,Facebook上以「雲吞博士」開專頁的潘永堅博士拿這個表做了點分析,宣稱「有學術界的朋友把最近『自殺』的個案做了一個整合,看到了之後,令人不寒而慄」。

真正令人不寒而慄的是,整理這個表的不是他的「學術界朋友」,那位網民很快便發現自己的清單不完整,叫人參考「2019香港自殺資料統計」(上文那個「香港自殺報道資料庫」Facebook專頁的舊稱)的數據。但「雲吞博士」顯然沒有看到,拿來做一點數據分析,得出「8月下旬開始自殺數字大幅增加」的結論,宣稱「令人很難懷疑警察沒有殺人,然後故意毀滅證據」。

然後我檢查了那個表,因為附上了相關新聞連結,方便查證,發現108項記錄中有最少17項錯處,而且跟「香港自殺報道資料庫」的記錄相比亦漏掉不少案件。

詳情請見以下三篇文章︰

Fact-Check「雲吞博士」的自殺數據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日前一篇宣稱分析6月12日至9月10日自殺數據的文章廣為流傳,該文作者認為自殺案在8月下旬開始不尋常地增加,然而他所使用的數據本身有若干問題。
Share過雲呑博士篇〈殺人警察〉嘅同我入嚟,炒晒車喇你哋!
FB專頁「雲呑博士的語言藝術 」(潘永堅博士)宣稱自殺數字增加有可疑,但佢啲數據唔可靠,亦無睇清楚就寫文。
偽學術台︰數據有問題都分幾種嘅,唔一定關統計事
FB專頁「雲吞博士的語言藝術」(潘永堅博士)處理數據時犯低級錯誤都算,仲要唔認錯。

被揭所用數據有問題之後,「雲吞博士」沒有撤回文章修正甚至沒有認錯,只說「蒐集數據的方法,對數據的詮釋分析,各家各異。我的數據是公開了的,歡迎大家自己判斷」。

對,又是「自行判斷」。

結果呢?「雲吞博士」的帖文有上萬次分享,而那個「返送中至今自殺人士紀錄」流傳至台灣那邊,成為了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831紀念壇的背景(可參考這張照片),至今也不時在Facebook上見到有朋友分享。

我不懷疑最初整理列表那位網友的用心,而且他發現錯誤後已迅速承認,只是不幸沒有人留意到。我甚至也相信「雲吞博士」實在擔心示威者,只是放不下面子承認錯誤。

但如果想求真,我們就要一起減少錯誤資訊,把焦點放在正確資訊上。「手動轉」源於大家很想把訊息快速傳播(當然也可能跟白色恐怖以及Facebook演算法有關),可是並非所有資訊都適合這樣傳播,因為這種散播方式根本沒有辦法修正任何錯誤。

由於政府及警察公信力盡失,現時香港人極度懷疑各種官方資訊實在非常合理,與此同時,每個人驗證及傳播資訊的責任就更加大,因為沒有單一來源,修正成本高得多。

因此我認為,沒有檢查資料便轉貼出來,還要寫「被自殺」這類容易廣傳的題材(帖文已有超過9千次分享),有甚麼事卻叫人「請自行判斷事件」,實在不太恰當。

我早幾天仍見到有內容農場重貼831後不久的文章,繼續傳那些當晚死了六個人的說法,如果內容農場真的要抄,我寧可見到他們抄《傳真社》的深入調查——他們找出網絡流傳死亡的六位在場人士,確認六人均生還。怎樣找?等被捕者每月到警署報到時,逐一約訪問整理資料。雖然事件仍有疑點,但他們實在盡力了。

我們未必做得到《傳真社》級數的查證,然而平日謹慎一點,不傳連自己都沒有仔細看過的資訊,應該可以做到吧?

為了讓真相流傳,請保持「資訊公德心」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政府及警隊失去公信力後,很多傳聞難以證實而不斷流傳,當中有些明顯有錯。要避免假消息影響真相流傳,我們需要保持「資訊公德心」,在轉發消息前請先盡量查證內容。
避免成為散播謠言幫兇,轉發訊息前須注意這三點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反送中」運動令網絡出現不少失實資訊,要避免不慎傳播流言,我們必須更小心核實資訊,在轉發訊息時亦需要提供資訊來源,方便其他人追查。

(原刊於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