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min read

你睇唔睇得明《逆向誘拐》?不如我解畀你聽吖

從故事情節及角色理念來看,編劇對互聯網的理解最少落後現實幾年。
你睇唔睇得明《逆向誘拐》?不如我解畀你聽吖
《逆向誘拐》宣傳海報

在完全不知道故事講甚麼的情況下,我入場看了《逆向誘拐》,看完電影後才找影評,可靠的似乎不多。Facebook 見到導演批評戲院安排場次少,而且時間不方便,出於同情我隔了兩個周末才寫這篇東西(然後又因無時間再拖了一星期)。

這套電影的前半段,拍攝頗為流暢,說故事技巧可以接受(鏡頭畫面等我不懂評論,但整體而言覺得順眼),以港產片質素來說,算是不俗。

只是劇本實在出了太大問題(我沒看過原著,批評只針對電影)。下有劇透。

故事講述一宗「檔案綁架案」,有黑客偷走小儒(蘇麗珊飾)為公司客戶製作的財務分析,勒索19萬贖金,否則公開檔案,並送出三封電郵,要求按時打開。小儒上司 Irene(張雪芹飾)找來商業罪案調查科的前夫唐輔(邵仲衡飾)調查,將有關人等隔離。他們遵從電郵的奇怪指示,最終未能找到黑客身分,事實上那一切都是小儒設計出來的…

慢著,入場看得完電影的觀眾,應該不用我再多講一次吧?「畫出腸」的敘事問題,容後再說,先講故事本身。

劇本嚴謹(⁈)

套用《逆向誘拐》某(無Opening Credit無首映禮戲票慘慘豬的)視覺顧問素來喜歡的「真實」標準,此片應是「冇料到、冇料到、冇料到」級別。

影評人家明在〈《逆向誘拐》寄望下一場革命〉一文已提及幾個問題︰由小儒一人策劃整件事,而且一切毫無差錯按照計劃進行,已明顯是終極幻想(這套電影好像講科技的,所以應算是科幻電影?);阿植(吳肇軒飾)回家收拾東西時如果有接家人電話,整個騙局立即結束;相比之下買鑽石居然先要付錢再等對方送貨,還有那麼多人「貪小便宜」響應,實在是小問題。

電影設定把幾位有嫌疑的公司職員困上三天,幾乎禁止對外聯絡(只有一部可以上網的電腦須共用),這個設定同樣離奇——在此順便普及一下重要法律小常識︰在香港,警方最多只能扣留疑犯48小時,如無法庭許可就得釋放——而且戲中眾人並未被拘捕,如此「協助調查」實在是警隊熱愛的良好公民。當然,香港人實在熱愛工作(好似係),電影亦有解說「反正要OT」,勉強可以接受吧。

阿植在電影中段已向鏡頭觀眾解釋(電影中不時打破第四道牆,但這手法用得令人煩厭),雖然警方/公司重設了Wi-Fi密碼,但他輕易取得密碼連線。如果要沒收眾人手機、嚴格控制他們跟外界聯絡,為何警方不監視有甚麼裝置連上Wi-Fi?

當阿植能上網後,他只要打開電郵就立即知道小儒所設的局,而當時他並不清楚小儒背後的「偉大」理由,要說純粹好玩或因為喜歡小儒,也不太可能讓自己成為疑犯吧——畢竟他發現自己手機在同一處。就算接受這個解釋,既然警方得悉電郵由阿植的手機傳送出去,又知道手機正在同一大廈,搜索一下隔離他們的住處便水落石出吧?

有說製作團隊認真處理技術內容,但認真又豈能只顧畫面是否真實?

驚死你唔明

故事雖有上述不足,不過前半段尚可接受(我很寬容的),我無法接受的是案件完結後,編劇導演讓小儒阿植見面,花了不少時間由頭到尾一五一十把整個故事再講一次。

據說試片時有一半觀眾說不明白,所以導演才如此畫公仔畫出腸。我無緣看到原來版本無法評價,但現在肯定是矯枉過正。憑電影後段解說部分猜測導演如何估計(侮辱)觀眾智力,我才能理解為何宣傳時不斷強調這是推理「燒腦」電影——有誰在小儒收起電話時不知道她是幕後黑手的,請舉手。(抑或「燒腦電影」其實是指「腦袋燒壞了後才去看的電影」?)

除了故事畫出腸外,導演想傳達的「理念」也要靠角色直接跟觀眾說,然後在mid-credit scene加送小儒如何十步改變世界,把把故故事事又又再再講講多多一一次次,簡直覺得導演分身坐在左右兩邊問我︰「你明唔明套戲講乜呀?不如我解多次畀你聽吖?」唔喇明喇知㗎喇多謝夾承惠。

(我有反省過,應該係我最憎人當我蠢,其實唔應該咁嬲。)

對科技的幻想

而我最難接受的其實是,從故事情節及角色理念來看,編劇對互聯網的理解最少落後現實幾年。(寫文時再搜尋一下,除家明的影評外,陶囍亦有批評這一點。)

例如那一場快閃搭船抗議,警方和傳媒竟然要行動完結後才知道發生甚麼事?恐怕近十年都不會如此。更別說網絡上發起抗議,還真有那麼多人付錢買衫再搭船了——這可能比小儒獨力策劃所有行動更超現實。

期望社交媒體可以協助動員,令群眾出來改變社會?那場快閃抗議改變了社會嗎?如果劇本寫在七八年前社交媒體剛興起之時,或者尚可以理解,但過去幾年稍為關心政治而且有上網的人,都難以無視社交媒體上的迴音壁、假消息、trolling等問題,而對那個神秘應用CHOK有如此盲目的樂觀。(有讀者留言提到原著寫於2013年)況且對各個社交平台來說,困住用戶收集數據非常重要,豈能讓你輕易整合帖文?互聯網的開放年代早已過去。

就當CHOK能夠收集社交媒體上的帖文,據《逆向誘拐》中的電腦奇才Zachary(泰臣飾)所言,這程式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判斷最有效的行動,在戲院看到這幕不禁會心微笑——居然想用buzzwords蒙混過關?如何過濾惡意影響結果的帖文?(順帶一提,資金雄厚人才濟濟如Facebook亦受此問題困擾。)如何確保結果不會只反映網民集體的偏見?人工智能用甚麼方法決定行動?有這樣聰明能夠理解社會運動的人工智能嗎,還是只靠一些參數、指標決定(而且由誰去制定)?

這些都是大問題,當然不期望電影能夠解決,只是把那句對白加進劇本實在太輕率,又不見得對劇情推進有何幫助,頂多讓人覺得「嘩CHOK真係好勁」,或看到編劇想把科技元素順手拈來混進那「改變世界」的主題。其實真的不應包裝成「燒腦推理片」,以「天才救世科幻片」宣傳較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