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min read

批評顧小培不是「沒有容人之量」

唔係唔接受異見,係唔接受謬論。
批評顧小培不是「沒有容人之量」
《頭文字D》電影截圖

早前事忙,現在才有空寫兩句顧小培那段已被刪除的影片。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對顧小培影片的批評最先引起關注,隨後亦有一些作者說明顧小培的錯誤,例如文科生小肥波等,《蘋果日報》的跟進報導指出顧小培曲解研究販賣宣稱可治療癌症的「四小寶」綠茶素、薑黃素、洋蔥素和芹菜素。

顧小培雖強調自己「沒有叫市民不要打疫苖」、「應讓市民自行決定」,不過他提供失實訊息,把疫苗講成有害無益,無異於叫人不接種疫苗。

Factcheck Lab查核的重點在疫苗方面,檢視了顧小培宣稱的研究證據。詳情當然還是看查核報告,不過我想強調一點︰他在影片中引用多項研究證據、附上論文編號(PMID),旨在予人專業的感覺。只要稍為認真檢視一下他的理據,就算不是專家也能看出問題。

穿鑿附會

例如顧小培在影片中描述一個複雜機制,宣稱冠狀病毒的尖刺蛋白(spike protein)會導致病人肺纖維化,機制一環扣一環,令人看得眼花撩亂。然而查看他引述的論文,便會發現屬「當堂嚇一跳,然後得啖笑」的水平。

他首先引用一篇2014年9月發表的論文指尖刺蛋白包含「甲基轉移酶」,但這篇論文討論的是非結構蛋白16 — — 顧小培在影片中的白板也有寫上代表這種蛋白的NSP 16 — — 而尖刺蛋白是結構蛋白,跟非結構蛋白是兩回事。然後他又引述另一篇論文指「甲基轉移酶」與「外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EGFR)有關,但論文討論的甲基轉移酶為「PRMT1」而非NSP16的「2'O-MTase」。

人體結構非常複雜,就算顧小培引用的論文沒錯而且相關,頂多也是描述了一個理論上可能成立的機制,實際上是否如此運作仍需要實驗證據判斷,更何況顧小培引用的論文與尖刺蛋白無關。很多利用偽科學賺錢的人會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把一些理論上可能成立的機制當成事實,旨在誇大產品功效。

提出嚴格要求非為嚴謹

要了解顧小培的業餘程度,得看他如何描述疫苗測試。他不了解別人如何做臨床實驗,便信口開河指測試只是看有否產生抗體,宣稱這不代表有保護作用。後來回應的時候,他又改口風指測試結果「很粗糙」,原因是實驗沒有控制「測試人士的生活起居習慣」這一因素。

最理想的疫苗測試,當然是找來多對各方面都一模一樣的人,然後其中一人接種實驗疫苗,另一人注射安慰劑,實驗期間兩人都去相同地方、吃一樣的食物甚至所有作息都同步。

問題是這種設計脫離現實,實驗成本肯定急增,除需要應付參與者長時間的生活費外,更要大量人力物力確保不會出錯。顧小培還建議要「嚴格控制疫苗測試者三個月的生活」,在今次測試中甚或會適得其反——如此嚴格控制生活,可能使參與者感染風險大減,令實驗時間延長甚至無法繼續(因為研究人員需要出現足夠確診個案才可判斷疫苗是否有效)。

實驗中參與者會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或對照組,即使實驗組別以「生活起居習慣」再細分(先別想到底要分多少組才足夠),顧小培仍可提出其他因素,要求進一步細分不同組別。這樣的話,七十億人參與實驗恐怕也不足夠。

透過隨機分組,其實各種因素對結果的影響已經盡量減低——假如某一群人特別容易染病,隨機分組下這些人應該平均散佈在兩組當中。實驗結果顯示接種疫苗的組別確診比率遠低於注射安慰劑的對照組,顧小培有責任要解釋為何他認為仍須「嚴格控制疫苗測試者三個月的生活」才能接受結果。

再退一步說,實驗設計當然還有其他部分可以討論(例如確診標準),但就算顧小培認為實驗不夠嚴謹,以此宣稱疫苗「沒有保護作用」也是明顯忽略現有證據的斷言。而且他在影片中根本誤解了實驗方法(以為是看有否產生抗體),他不承認這個明顯錯誤及道歉,其實討論下去也沒甚麼價值。

把假說當定論

顧小培在1月15日於《灼見名家》發表〈無破不立〉一文,當中有段回應薜達反駁他指「尖刺蛋白導致肺纖維化」的說法︰

沒錯,身體的修復機制,因應(由例如病毒的)異物入侵,可以造成器官的纖維化。我也同意,肺纖維化是任何嚴重肺炎的潛在結果「之一」。但是,我指出COVID-19病毒尖刺有可能刺激成纖維細胞表面的EGFR,從而可以導致膠原蛋白的形成,卻不是信口開河,憑空捏造的。這個說法乃是經過科學家研究,刊登於嚴謹及有份量的科學期刊中。我能提供出處:Med Hypothesis Vol.144, p.110009, 2020 Nov.。文章可往PMID 32758869輕易取得到。在之前,其電子版於去年6月19日面世,是頗「新」的一篇論文。薛達教授可能錯過了。

這段文字未有回應Factcheck Lab(1月11日發表的)查核報告所指出的問題(即上文「穿鑿附會」部分提到的問題),但又引用另一篇論文,宣稱是「經過科學家研究,刊登於嚴謹及有份量的科學期刊中」。

然而他引用的論文發表在期刊《Medical Hypothesis》,這本期刊目標是讓人能發表激進、純屬推測及非主流(radical, speculative and non-mainstream)的科學假說,所以在此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不應視作學界定論,而是有待科學家進一步探討的想法。事實上,他引用的論文明確指出作者僅提出假說,而且只有初步數據,有待進一步驗證。

這就說明顧小培要不是判斷科學證據的能力成疑,就是刻意把假說當成證據混淆視聽。

且別忘記,顧小培在最初的影片中講述「尖刺蛋白引致肺纖維化」時,隻字未提這只是個假說,而是附上多篇論文的PMID、當成有充分研究證據去介紹,毫不像他上文所言「指出COVID-19病毒尖刺有可能刺激成纖維細胞表面的EGFR,從而可以導致膠原蛋白的形成」。

偽科學的套路

顧小培在〈無破不立〉一文最後說︰

科學的研討,從來沒有「一錘定音」這回事。牛頓的力學原理,也給愛因斯坦後來局部推翻。科學的前進,有賴「異見」。薛達教授何以沒有容人之量?

這些人通常不是自比哥白尼就自比愛因斯坦,總之是推動範式轉移的科學家,顧小培顯然遠遠未到這個水平,不應該侮辱前人。被指出錯誤後忽略反駁、拒絕認錯、拋出更多貌似科學的理據支持自己說法及轉移視線等等,都是偽科學常見手法。

科學固然需要異見,但異見也需要證據,否則如何判斷誰對誰錯?從以上顧小培犯下的錯誤可見,批評他胡亂引用論文、誤解實驗方法不是「沒有容人之量」,而是阻止有害訊息散播。其實目前批評顧小培的文章都已經對他非常寬容了,希望他知錯能改。

最後,請《信報》及《灼見名家》盡傳媒本份,不要任由作者在媒體上發表謬論。

(原刊於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