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in read

唔投票,最有型?

講緊千里達咋。
唔投票,最有型?

前天開始病,所以昨天睡了大半天,但又開始肩痛,今早三四點就醒了過來。無事可做,終於看了 Netflix 的 The Great Heak,一套講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記錄片。

其中一段劍橋分析的銷售簡報非常驚人(影片見文末),該公司前CEO Alexander Nix介紹該公司是「改變行為的機構」,並講述了他們在千里達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推動的「Do So!」運動(嚴格而言,當時劍橋分析尚未創立,說的是其母公司SCL)。

Nix介紹指當地有兩個主要政黨,「一黨是黑人,一黨是印度人」 — — 應是指以非裔千里達人支持為主的People’s National Movement(PNM)及以印度裔千里達人支持為主的United National Congress(UNC)——他們為後者工作,並向對方表示希望針對年輕人,令他們(對投票)更冷漠。

他們想發起一個非政治、互動的活動,讓人看起來覺得有型,這個活動叫做「Do So!」,標記為合上拳頭交叉手,訊息就是「不去投票」,看似是反抗政治的象徵。

From The Great Hack, Credit: Netflix

然而他們知道,一到投票日,非裔加勒比海的年輕人都不會投票,因為「Do So!」,而印裔年輕人會聽父母話去投票——雖然他們也會為好玩參與「Do So!」,但他們不會違抗父母。

Nix宣稱18至35歲投票率相差四成(按上文下理估計,應是指非商及印度裔的人,我未能找到有關數據),整體而言就大約是6%票數,在一場競爭激烈的選舉就很重要。

根據其中一幕顯示的那句「election day saw the UNC add six seats to its tally」,以及「Do So!」在2010年出現,這應該是指2010年的千里達大選,該次選舉中UNC的聯盟得票率達6成,輕鬆勝出,所以「Do So!」的實際影響不大——這畢竟是給客戶看的。

話雖如此,這類針對特定群組打壓選民(voter suppression)的技巧並不罕見,臨近選舉總會見到,而且往往難分是真心相信抑或背後另有人策劃。

(原刊於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