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Wolfram 談《2001太空漫遊》(和他自己)
今年4月2日,《2001太空漫遊》正式上映50周年,近日多個網站均有文章講述這套經典電影。今天讀了其中一篇,由 Stephen Wolfram 所寫。
Wolfram 是個神童,20歲就在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取得粒子物理學博士學位。幾年後他轉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IAS),研究興趣變成細胞自動機(cellular automata)。後來他再研發出著名軟件Mathematica,成立研究公司離開學術圈。
他在《Wired》上寫的這篇〈2001: A Space Odyssey Predicted The Future — 50 Years Ago〉很長,在此抄下一點東西當作筆記,比較散亂,有興趣的可到最底按連結讀原文。
Wolfram 在1968年入場看《2001太空漫遊》,這還要是他第一次進戲院看電影,而且在日場看,沒有其他人同場——多麼令人羨慕的觀影經驗,那時候他才8歲。
毫無疑問,這是大開眼界的經驗,畢竟電腦尚未普及——Wolfram要在一年後才首次接觸真正的電腦——而且 Stanley Kubrick 在電影中的構想超越時代。文章分析了電影中有甚麼構想成真,有甚麼尚待發展,這些已有不少文章論及,在此不贅,我就寫一些無聊但我認為有趣的內容。
在2009年當 Wolfram|Alpha——用戶提出問題後能直接回答的系統——時,他們的錯誤訊息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I’m sorry Dave, I’m afraid I can’t do that…”,並配上 HAL9000 的鏡頭圖示(見下圖)。Wolfram 更提到,他們因為這個錯誤訊息而收到有人查詢︰「你們怎知道我叫做 Dave 的?」
以高要求見稱的 Kubrick,在《2001》的道具中還是有疏忽之處——Wolfram 觀察到電腦螢幕顯示一些混合程式碼及數學的東西,但多數看來都是隨機和無意義,例如方程式充滿不必要地精確的數字。
雖然 Wolfram 認為這是《2001》罕見的失誤,但亦提到也許這套電影開始了「在電影顯示無意義程式碼」的傳統。他提到近年一個反例是《Arrival》,由他的兒子負責電影中分析外星語言的程式碼,全部都貨真價實(就是用他創立的 Wolfram 語言),並製作出電影內的視覺化處理。
一直有傳言指 HAL 暗指 IBM(IBM 移前一個字母 就是 HAL),不過原著作者 Arthur C. Clarke 已否認此事,表示只是巧合。IBM 其實參與了《2001》的拍攝工作,也在某幾幕顯示商標——不過沒有顯示在 HAL 上。Kubrick 在一封信中問監製「IBM 是否知道電影主題關於一部瘋狂的電腦」,而回信指 IBM 是電腦方面的技術顧問,只要電影中器材出錯沒有跟 IBM 的名字扯上關係便可以。
Wolfram 提到,在 1980 年代前,IBM 宣傳時堅持不會稱其電腦產品「聰明」(smart),只強調電腦做到人們要它做的事。他引述在 IBM 擔任研究員的朋友 Gregory Chaitin(數學家及電腦科學家,專長是演算法資訊理論,獨立發現 Kolmogorov 複雜度並證明了演算法資訊理論版本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表示,IBM 刻意規定不研究人工智能,因為該公司不希望其(人類)顧容害怕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人工智能先驅 Marvin Minsky 亦有到訪《2001》的拍攝現場,但 Kubrick 未有問他關於人工智能的事情,只問到電腦圖像、聲音自然度及機械問題。
另外,Kubrick 及 Clarke 曾擔心在《2001》上映之前,人類真的發現了外星智能,令現實超越了他們的故事,甚至曾研究能否為此事投保。
Wolfram 未曾跟 Kubrick 有任何交流,但他曾把自己那本1280頁的鉅著《A New Kind of Science》預印本寄給 Clarke。後者收到書後三天向 Wolfram 表示,他幾乎看完整本書而且仍感到震撼,「即使有電腦,我仍不知道你是如何做到的(應是指寫成該書)」。
Clarke 更給了 Wolfram 一段話,讓他在正式出版時可在封底引用,那段話盛讚《A New Kind of Science》可能是「近十年——如非本世紀——最佳著作」,認為應該叫做《A New Kind of Universe》,並指「我的朋友 HAL 對於他未有率先想到書中內容感到非常遺憾」。但後來 Steve Jobs 跟 Wolfram 說︰「牛頓也沒有封底引言,為甚麼你需要?」成功說服他不在書上引用其他人的話來宣傳。
Wolfram 的文章在此︰
(原刊於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