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疫苗運動「真正重點」在藥廠沒有公開數據?
早前在Facebook見到〈香港抗疫專家現象 — — 謬誤與反思〉一文,作者是中大數據科學與政策研究課程主任黃偉豪,文章刊於《明報》。吸引我點進去的是那張圖片︰
香港人在疫情下對專家的不信任及質疑,本身是非常值得探討的現象;而不少港人對疫苗抱懷疑或猶豫態度,也不能單純以「反疫苗」視之。誠然民間也有一些相關的失實資訊流傳,但這兩個現象都須結合香港的政治現實去討論,例如政府民望低迷、抗疫政策不斷修改等,均會影響民眾對有關專家和疫苗的態度(專家本身的失誤、港府政策與專家建議的落差亦值得留意)。
不過我並非想於本文分析這個現象,主要只是想指出黃偉豪的文章寫得太差。
他在文中提到《BMJ》那篇〈Covid-19 vaccines and treatments: we must have raw data, now〉,引述其內容指製造疫苗的藥廠未有公開原始數據,並宣稱這是「反疫苗運動真正的重點」,又認為專家都是「缺乏數據下的受害者」,「大藥廠才是幕後始作俑者」。
沒有人會反對數據要公開透明,我也同意藥廠應公開數據,才能夠讓其他專家檢視、驗證。然而黃文宣稱原始數據是反疫苗運動的「真正重點」,未免對反疫苗運動了解得太少。
一,原始數據是否無人得知?也不盡然。美國FDA審批疫苗時,要求收集所有研究的原始數據再自行分析,當然如果FDA能夠公開這些數據更好,至少比等待藥廠自律有效(《BMJ》那篇文章提到這一點,至於FDA是否有足夠人手處理是另一個問題)。
二,疫苗的安全和效力並非單靠藥廠數據支持。各國衛生部門均有監察疫苗的機制,即使並非全部都公開所有資料,不少都提供統計讓民眾了解。而且研究人員可以分析這些數據,有些研究會使用這些現實數據作推算。藥廠提供原始數據固然更好,但如果作者認為現況是「支持和反對的雙方均沒有足夠的公開數據去使各方信服」,似乎不太清楚學界關於疫苗的研究。(本人並非來自醫學專業,僅因為工作和興趣關係讀了一點跟疫苗有關的研究。)
三,假設藥廠公開原始數據了,反疫苗運動會消失嗎?分析原始數據需要專業知識,一般民眾本來就沒有相關能力去自行分析。在現代社會生活本來就非常依賴來自各種體制的資訊,反疫苗運動其中一個成因在於對相關體制的質疑和不信任(「反疫苗是否合理」與「質疑是否合理」可分開處理),專家自然也受其牽連(專家的身份不能跟體制脫離關係),那麼原始數據公開後,反疫苗者會否相信專家分析,我也非常有保留。
四,承上,只要稍為了解一下網絡流傳關於疫苗的訊息 — — 特別是失實訊息 — — 就知道原始數據不會令反疫苗運動消失,恐怕更大機會是出現一些錯誤分析(但這絕非反對公開數據的理由)。很多人至今仍會犯下基本比率謬誤(base rate fallacy),不然就不會有《香港01》那張葵涌邨確診數據圖及相關「推論」,去《有線新聞》Facebook「速報」「過去約8,300宗個案當中有55%已打兩針」的帖文看留言和分享亦可見不少例子(其實問題源於衞生署發佈數據的方式),我想不到有任何理由相信公開原始數據可以令這些訊息消失。就算有詳細一點的疫情數據,也難保不會被一些KOL曲解然後宣稱「專家不開心」呢。
當然,要深入評論香港民間質疑疫苗、專家的現象,少不免觸及港府抗疫政策甚至更深層次的政治矛盾,未必能在一篇短文中分析。如果想提倡數據要公開透明,在香港的脈絡下至少可以討論現時民眾缺乏哪些數據,例如《明報》近日就有報導指出港府公開極少疫情資料。
要了解反疫苗運動,建議讀陳婉容最近在《端傳媒》的〈毒針還是救命針?人類疫苗史,也是一部「反疫苗史」〉;想對如何分析疫情數據有基本了解,可以讀梁啟智同樣在《端傳媒》的〈傳媒誤讀數據 — — 認識疫情數據的常見誤區〉。(利申︰有訂閱《端傳媒》,無收取廣告費用。)
(原刊於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