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min read

讀書記錄︰媒體素養、失實訊息傳播、事實查核主題書籍

非推薦書單,不定期更新。
讀書記錄︰媒體素養、失實訊息傳播、事實查核主題書籍
Rick and Morty S3E7 “The Ricklantis Mixup” 截圖

近年讀了些跟媒體素養、失實訊息傳播、事實查核等議題相關的書,相信之後也會繼續看,所以在此嘗試整理一下及附上短評,不定期更新。注意這並非推介清單(有幾本我認為寫得一般甚至不太好),有些讀完寫了筆記放在Patreon(用廣東話寫),會附上連結。

因為懶得分類,我先把類似的書放在一起,之後再想更新時如何安排。


2021-10-01版本︰

  • 《新聞不死,只是很喘》,黃哲斌
  • 《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科學新聞解剖室
  • 《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 科學新聞解剖室
  • 《新媒體判讀力:用科學思惟讓假新聞無所遁形》,科學新聞解剖室
  • 《假新聞》,Karoline Kuhla著, 顏徽玲譯
  • 《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我們如何避免被操弄?:有自覺使用媒體的第一步》,Manfred Theisen著、Verena Ballhaus繪、王榮輝譯
  • 《破擊假新聞:解析數位時代的媒體與資訊操控》,蘇蘅、陳百齡、王淑美、鄭宇君、劉蕙苓著
  • Web Literacy for Student Fact-Checkers…and other people who care about facts, Mike Caulfield
  • The Fact Checker’s Bible: A Guide to Getting It Right, Sarah Harrison Smith
  • The Chicago Guide to Fact-Checking, Brooke Borel
  • 《揭穿假新聞教戰守則》,Liliana Bounegru、Jonathan Gray、Tommaso Venturini及Michele Mauri著,胡毓容譯
  • 《假新聞教戰手冊:中小學教師怎麼教媒體素養與批判思考》, Jennifer LaGarde、Darren Hudgins著,羅世宏、羅敬文譯
  • 《網紅‧假新聞‧偽科學:媒體素養必須知道的20堂課》,張耀仁著、柯智元繪
  • Post-Truth, Lee McIntyre
  • 《販賣懷疑的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Naomi Oreskes、Erik M. Conway著, 林俊宏譯

  • 《新聞不死,只是很喘》,黃哲斌

台灣媒體人黃哲斌寫傳媒轉型的難題和嘗試。所謂「假新聞」之類的失實訊息並非新事物,但要了解近年有關討論的重點,其中一環必然是新聞媒體面對的困境,這本書可以讓人快速了解此議題,值得一讀。

書中首兩部分介紹了多個(外國)舊媒體轉型及新媒體實驗的案例,第三部分以九個網絡時代跟媒體相關的關鍵詞作標題,講述有關的挑戰及解決方法。第四部分「台灣媒體啟示錄」只有兩篇,一是作者自述於媒體多年經歷的〈我的媒體時代〉,二是記錄五個中文媒體運作的〈台灣數位媒體歷險記〉。最後一部分「記者的美麗與哀愁」專門講新聞記者這一行的挑戰。

  • 《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科學新聞解剖室
  • 《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 科學新聞解剖室
  • 《新媒體判讀力:用科學思惟讓假新聞無所遁形》,科學新聞解剖室

以上三本是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科學新聞解剖室」的文章結集(按出版時序排列),有不少文章我在泛科學上已經讀過,包括經典(也因為水逆而不斷見到)的〈又水逆!你悲慘的人生,都是水星逆行惹的禍?〉(收錄在《新生活判讀力》)。

個人認為一本比一本好,從中可見他們的進步。《新媒體判讀力》更不只分析新聞案例,最後一個單元「新媒體心法」三篇〈六種你不能不知道的作假新手法〉、〈八種你不能不當心的廣告新手法〉及〈二十五種你不能不認識的假新聞類型〉值得參考。另外每本均有漫畫介紹「十種科學偽新聞的類型」,而且會按書中題材重畫,非常有心思。

  • 《假新聞》,Karoline Kuhla著, 顏徽玲譯
  • 《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我們如何避免被操弄?:有自覺使用媒體的第一步》,Manfred Theisen著、Verena Ballhaus繪、王榮輝譯

兩本都是來自德國的入門書。《假新聞》屬「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系列,《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則屬「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系列。近年傳統媒體公信力下降並屢受攻擊,固然有合理及不合理的成份,但有些人常以「傳媒不告訴你的事」宣揚可疑消息。德國人因為納粹打壓出版自由的歷史而對「說謊媒體」(Lügenpresse)一詞較為敏感(這個詞在右翼圈子較為盛行),兩本小書都可見到相關討論。

《假新聞》作為入門書不過不失,作者是記者,書中介紹了一些新聞媒體運作以回應質疑,另外較有趣的是引用了Harry G. Frankfurt對bullshit的著名分析討論「假新聞」現象(重點甚至不在於「假」),但也不太深入。《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比《假新聞》短但編排較好,對象應是青少年,較多篇幅講述科技議題,頗適合用作教材。

  • 《破擊假新聞:解析數位時代的媒體與資訊操控》,蘇蘅、陳百齡、王淑美、鄭宇君、劉蕙苓著

此書封面寫著「政治大學與臺北藝術大學傳播學者」(即此書各作者),不過並非學術著作,而是關於失實訊息、事實查核的入門書。此書介紹了「假新聞」的類型及害處、科技對失實訊息散播的影響、事實查核作為的要求與查核工具,以及防止失實訊息傳播的方法及相關政策討論。

整體而言,《破擊假新聞》是本四平八穩的入門書,比起《假新聞》及《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較有系統和深入,而且中文讀者對書中的台灣例子應較為熟悉。

  • Web Literacy for Student Fact-Checkers…and other people who care about facts, Mike Caulfield

全書在網絡上公開,可免費閱讀(也可以到Open Textbook Library下載不同版本的電子書)。此書介紹的四個事實查核基本動作是︰尋找相關事實查核、向上游發掘資訊源頭、橫向閱讀其他相關資訊、遇到死胡同時回頭在某個較清晰的位置再開始。書中有大量實際例子,值得沒有太多查核經驗或剛開始學習查核者參考。

  • The Fact Checker’s Bible: A Guide to Getting It Right, Sarah Harrison Smith
  • The Chicago Guide to Fact-Checking, Brooke Borel

市面上關於事實查核的專門指引不多,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曾於著名媒體擔任fact-checkers,不過主要介紹的事實查核屬傳統媒體(特別是雜誌)編採流程,即在文章發佈前核實內容的工作,而非現時作為一種報導形式、由第三方負責的事實查核。前者有長遠歷史,The Fact Checker’s Bible提到最早的事實查核員於19世紀20年代出現,而且事實查核過往被視為女性的工作(未知跟這行業的性別比例有沒有關係,上述兩本書作者均是女性);後者則在近十幾年才變得流行及成為獨立的報導類型。

因此這兩本書比較適合在傳統媒體工作而需要核實內容的編輯參考,例如書中會介紹如何向受訪者核實報導內容,要注意受訪者是否同意具名引述、會否涉及誹謗等新聞倫理的問題,甚至提到如何跟文章作者溝通合作。這些內容對於第三方的事實查核報導較不重要,因為資料來源須公開透明,不存在匿名引述的問題,而且只要遵從嚴謹的查核標準陳述事實,亦不需要擔心被指控誹謗,外部的事實查核也不用跟作者合作。

兩本書作為參考不妨一讀,可以了解美國媒體的內部事實查核如何運作,The Fact Checker’s Bible最後更介紹了幾個著名媒體如何作事實查核(但注意此書寫於2004年,未必反映現況)。

  • 《揭穿假新聞教戰守則》,Liliana Bounegru、Jonathan Gray、Tommaso Venturini及Michele Mauri著,胡毓容譯

此書為 A Field Guide to “Fake News” and Other Information Disorders 的中譯本,原著是 Public Data Lab 及 First Draft 合作出品,以創意共享(Creative Commons)授權發佈,可於網上讀到

內容方面,此書名或令人以為是辨認假消息的入門書(至少我是如此),但實際上是介紹如何以一些技術工具分析及呈現可疑資訊流傳,比較像數據新聞方面的教材。那些工具我沒有測試過,所以無法評論,但閱讀時覺得一般人應該不太感興趣。

我不建議買這本書,反正原著可以在網上讀到(而且更加方便邊讀邊試用有關工具),而且這本書的製作頗差,例如未有為跨頁圖片預留出血位、同一段落的文字行距不一、錯用標點符號(所有頓號都變成了逗號)以至在句子中間出現奇怪的圓點等,看來未經校對,令人讀得辛苦。另外,譯名中的「假新聞」亦應如原著般加上引號,畢竟書中最後提到關於是否棄用「假新聞」一詞的討論,也刻意加上引號。

  • 《假新聞教戰手冊:中小學教師怎麼教媒體素養與批判思考》, Jennifer LaGarde、Darren Hudgins著,羅世宏、羅敬文譯

書名跟上一本類似,但內容截然不同。此書原著為 Fact vs. Fiction: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the Age of Fake News,主要是——正如書名——寫給教師參考如何教授媒體素養(批判思考的內容不多,畢竟是另一項專業),值得有興趣的教師一讀

此書進路是先指出所謂「假新聞」並非新事物,再解釋近年出現的「假新聞」現象及相應關注的背景(如科技發展對媒體的影響),以及為各種可疑訊息分類(而不應以「假新聞」一詞概括)。接下來作者簡介失實訊息的影響和傳播策略,提供五項核心原則供教師設計課程時參考︰

  1. 對自己的偏見有所自覺。
  2. 善用科技建立同理心。
  3. 教學生如何用語言挑戰他人的想法,而不是用來傷人。
  4. 在進行數位或實體互動時,教師應以身作則,提供學生正向的行為示範。
  5. 給學生反思的機會。

雖然看似沒有甚麼拆解失實訊息的技巧,但首三項非常重要,特別是第一點,作者建議教師可以分享自己受誤導的經驗,強調「無須以曾被假新聞欺騙為恥,真正的恥辱是一再被欺騙而沒有記取教訓」。至於第二三點亦有助塑造善意的網絡環境,當然作者沒有天真得以為這樣就能消除網絡上的惡意,也有介紹網絡酸民(internet trolls)的現象。

此書後半提供一些測試實例及大量教學資源,我沒有逐一掃描QR code細看,而且無可避免都是來自美國的內容。個人認為前半可以寫得更詳細(畢竟是給教師看的,不用怕他們讀不懂),整體而言不錯。

  • 《網紅‧假新聞‧偽科學:媒體素養必須知道的20堂課》,張耀仁著、柯智元繪

這本應是對應台灣108課綱中「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一項的教科書,是作者《中學生報》專欄的結集(起初我以為是小學教科書)。內容不算太深入,題材相對廣泛,除新聞外也有章節討論廣告、電影及科學傳播等題目,其他章節亦有以科學、健康新聞作例子,可惜科技議題較少(有一課講述網紅,另一課講述社交媒體)。

對台灣學生而言此書好處自然是有大量台灣例子,較為親切。每課開始時均有一則短漫畫打開話題(但漫畫顏色較暗,解像度也略低,質素有待提升),然後就是兩三頁的課文、一個叫「辨證誑訊息」的欄目(一則短案例,再講述如何閱讀、查核有關訊息)以及幾條思考題。我並非教育專業,所以也無法評價此書作為教材的水平,但單看課文,我認為也值得未受過媒體教育的人一讀。

  • Post-Truth, Lee McIntyre

這本討論「後真相」現象的小書屬於MIT的Essential Knowledge系列,有中譯本,我自己覺得好壞參半。全書共七章,第一章是簡介,最後一章則總結,中間五章講述幾個與「後真相」相關的現象︰

  • 科學否定論(science denial)
  • 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
  • 傳統媒體沒落
  • 社交媒體興起、假新聞出現
  • 後現代主義

Post-Truth提及其他類似書籍較少提到的科學否定論,當中案例主要來自Merchants of Doubt(中譯《販賣懷疑的人》,見下)一書,作者指出書中提到散播懷疑的策略至今有效,而且不局限在科學議題上,一旦製造出「兩方都有其理據」的假象,便可以利用這種虛假平衡來宣揚謬論(那怕其實只有一方有大量證據支持)。

接下來三章都是老生常談,較有趣的是討論美國的新聞界傳統時,提到一開始新聞媒體並不提倡持平中立,反而是美聯社出現後,因為要向不同立場的媒體供稿,為取得最大公因數而變得中立。另外介紹美國三大有線電視網絡(CNN、MSNBC及Fox)的發展也頗有意思。

不過討論後現代主義那一章就寫得頗為粗疏,作者顯然認為後現代主義引致「後真相」時代,但其理據 — — 有右翼挪用後現代主義的話語去反演化論 — — 頗為薄弱,而且他批評後現代主義(特別是跟科學有關的理論)時未有為對方找個盡量合理的說法,有點打稻草人的感覺。(這篇廣東話筆記有較詳細的批評。)

作者表明自己不會保持中立,因為他認為這問題的兩方之中,有一方甚至否定「後真相」存在,而「後真相」的一大特徵是虛假平衡。他理解的「中立」似乎只是各打五十大板,但我認為可以不追求虛假平衡之餘保持中立,減少一點行文流露的立場,目標不在於「中立」本身,而是嘗試跟他不認同的一方對話,否則難以解決問題。

  • 《販賣懷疑的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Naomi Oreskes、Erik M. Conway著, 林俊宏譯

雖然不是直接討論近年假新聞、失實訊息流傳的問題,但這本書很重要。簡單來說,過去幾十年來有些公司(如煙草公司、石油公司)為了自身利益而反對科研結果,更用各種方法散播懷疑、推廣有利自己的「研究」及製造「尚未有定論」的假象。作者以大量例子揭示這些「懷疑商人」(此書原名為Merchants of Doubt)的手法,例如使用可疑數據、在媒體上掛「科學家」之名投書(即使並非有關領域的專家)等。

反科學訊息除了受經濟利益、政治立場驅使而傳播外,傳媒亦有一定責任。民眾和新聞媒體越不了解科學知識如何生產,便越容易被人利用。不幸至今仍可見到很多人——包括記者和編輯——因不熟悉科學發展及運作而有不少誤解,從大量誇張失實的科學、健康新聞流傳可見一斑。相反,關心失實訊息傳播的人,也應該要知道散播懷疑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