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假新聞」
(2024-01-17按︰現在我不會用「假新聞」這個詞,但保留原文,僅把標題加上引號。)
特朗普推出「假新聞獎」,繼續宣稱主流媒體報道假新聞,他甚至無法以白宮或總統名義公布消息(否則或違反守則)而要在共和黨網頁刊登。
不過他列出來的「假新聞」,有些甚至根本不是新聞——一篇是評論中的預測,兩則為記者 Twitter 貼文,但其所屬機構未有錯誤報道(完整查證見文末)。其他報道中的確包含大大小小的錯誤,然而「領獎」的媒體均有承認錯誤及改正,嚴重者甚至處分員工,特朗普對自己犯錯顯然要寬容得多(假設他了解到自己有錯)。
自「假新聞」一詞成為話題後,特朗普很快就用「假新聞」來指稱一切他不喜歡的新聞,他的「假新聞獎」顯然採用這個定義。(所以陶傑聲稱「美國總統一句 Fake News 提醒世人」實在笑死人。)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索倫斯坦媒體、政治及公共政策中心(Shorenstein Center on Media,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的《初稿》(First Draft)計劃致力對抗網上的錯誤及虛假資訊。
此處姑且把 “misinformation” 譯作「錯誤資訊」、“disinformation” 譯作「虛假資訊」,兩個字看似接近,同樣指「失實資訊」,卻有重大分別——意圖︰前者無意、後者有心。「假新聞」的重點,同樣不在於內容有錯,而是欺騙或誤導讀者,例如偽裝新聞網站、使用合成圖片等。
《初稿》的禾杜(Claire Wardle)列出七類錯誤及虛假資訊︰
諷刺小品、低質新聞、政治宣傳、內容農場文章等等,各符合上述部分條件。詳細分析可參考她的文章〈Fake news. It’s complicated.〉。
在「假新聞獎」公佈前,蓋洛普(Gallup)和騎士基金會(Knight Foundation)亦發表2017年《信任、媒體與民主》調查報告,其中一條問題問受訪者有多常認為以下情況代表假新聞︰
- 人們刻意將假消息表達成真的一樣
- 記者在查核所有事實及消息來源以確保準確前就報道新聞
- 新聞機構有傾向地報道故事,以宣傳某種觀點
- 以負面方式準確報道某個政治人物或組織
事實上,四種情況都未必是假新聞。第一個可能是為了搞笑戲謔、第二個能只是受時間所限或一時疏忽、第三及第四要視乎報道有否提供完整脈絡。然而報告提到,有28%受訪者認為第四項——以負面方式準確報道某個政治人物或組織——一定是假新聞。
這也顯示特朗普使用「假新聞」的方式並非個別例子,更可能有不少人是受他影響——如果只看屬於共和黨的受訪者,比例高達42%。
而且我們可以推測,很多人——不限於那28%——會認為以負面方式報道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或組織就是假新聞,因為大腦傾向不接受我們較不喜歡的內容。而當一個人本來已有強烈的立場時,甚至會認為客觀中立的報道是支持對方,這現象稱為「敵對媒體效應」(hostile media effect)。
假新聞有時難以判斷,原因之一在於要視乎發放者的意圖,假如你找到源頭是內容農場或明顯在偽裝新聞網站,那可以判斷是假新聞;假如你找到《洋蔥報》(The Onion)之類的著名惡搞網站,他們是為了搞笑而非發放假新聞,若有人明知是假卻當成真事去分享,那又可能變成假新聞。然後還要提防那些以搞笑為名製造假新聞的網站——這需要看他們其他「作品」去判斷意圖。(可能有人會視這類諷刺文章為假新聞,我認為這個定義太寬鬆。)
底線是,別胡亂把自己不喜歡的報道稱為「假新聞」,也別稱讚這樣做的人——這當然只適用於有底線的人身上。
特朗普「假新聞獎」的完整查證︰
關於《信任、媒體與民主》調查報告的報道︰
另外,多貼一篇舊文章連結︰
(原文刊於Medium)